說到雲端,你會想到什麼?漫步在雲端!恩, 腳痠的時候很適合想到他!孫悟空在還不會舞空術前都是站在筋斗雲 端上!恩,很難再扯下去了。但是說到雲端, 我想這幾年大家都知道他可能會是個甚麼東西,多螢一雲也出現了, 企業雲也出現了,各式各樣名目的雲也出現了。 某方面來講這樣算不錯, 可以把一個概念可以傳達讓很多人都知道就代表溝通上面的成功。 簡單的來說, 把一些資料或者是運算留給遠端的機器進行處理與儲存, 那遠端的他就像是天邊一朵雲一樣。
雲端其實過去就有這樣的東西存在了,只是因為近年網路速度提升, SD等裝置普及化,使得雲端這樣的概念變得更容易實現, 也更有話題性與故事性(當然還有他帶來的便利性)。 當然我上述指的是國外的狀況啦, 國內的話我們的網路速度真的還是有待提升,費用還是有待下降(但 如果你是那幾家電信業者,你一定會哀說現在的狀況就那麼慘了, 再降下去就沒有Bouns可以發了XD,畢竟我是前員工, 我知道那種心態)。
今天等電梯的時候,聽到一個阿伯說, 恩這樣的數據要傳到雲端上面去,我內心就在想, 如果現在連很多有的沒有的人談論到雲端或者是產業硬是要掛上雲端才夠潮的話 ,那代表這件事情可能哪邊出了錯。所以想來談談看雲端這檔事。
所以正常的雲端應該是個平台,也就是兼具Network與Lock-in的服務,才有本錢成為平台與雲端。若沒有這樣特性的服務想要成為雲端服務,也只能夠說切入角度不對,頂多只能看到形式上的雲端而沒有達到雲端真正的威力。例如本公司這次策略研討會某個議題就是要討論雲端,但是討論的方向其實完全的偏離,應該說大家知道雲端這東西,但就是停留再把東西往網路上丟的認知,所以討論的都是app阿,或者是有怎樣的服務可以往上丟到雲端。到應該回到本質上來看,妳的服務是否有平台的價值。舉例說明,Dropbox某種程度上具有Lock-in的效果(因為妳的資料都在上面,而且可以讓你無感的就把資料留在他的平台上),雖然Network的效果不強,但大略上來看還算是個平台,這樣的服務就有雲端的效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EOS(規模經濟),以Dropbox這樣的服務是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的,但敝公司的服務,可能還沒有道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的效益,甚至連Lock-in與Network都還沒達到,所以就算想推雲端也只是形式上的皮毛。若以Evernote來看,也是Lock-in居多,Network的效應比較少一點(簡單的說你不會因為別人用Evernote你就使用Evernote), 但他也算是個雲端的平台,因為他也有規模經濟。說真的以台灣的市場來說要產生規模經濟可能是有一點困難的(跟國外比起來啦)。若要真的有些成效的話,其實把網路業扶植起來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但大環境可能對於創業者還是不太友善,但還是要有夢最美,靠自己總比靠政府有效。現在想想,好像靠政府扶持的產業,大概都變成慘業了XD。
回到主題,所以一般公司若無平台特性的話,真的要推所謂的雲端,妳的Lock-in與Network不夠強,怎麼會有雲端的群聚效應呢?建議如果要推雲端,還是回到平台的性質好好想想吧!至於什麼是平台,有空應該要好好介紹一下,並不是只是字面上的平台,而是擁有某種特性,他才叫平台。今天先教大家粗淺的判斷方式,就是有Network Effect與Lock-in Effect的服務就是平台。至於Network與Lock-in的介紹,我們就留給下篇的專題來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