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從iOS, Android and Kindle看背後代表的Network意義(上)

    從目前的平板大戰,我們大致上可以歸納出幾大陣營:分別是蘋果的iPad、採用Android系統的相關Device(機海策略)、及Amazon的Kindle。從36氪左有苹果的iPhone,右有Amazon的Kindle Fire,Google的Android将走向何方來看,目前主要趨勢也是iPad占有領先的地位,然後接下來的是2011年第四季賣得火熱的Kindle(出貨量480萬台,雖然這裡這裡有講到2012年Q1出貨量就降到75萬台),最後才是其他Android(MS:人家我也有出Windows 8要來參戰,不要把我忘記啦)。

    iPad 占平板市場的Market Share從2011年第四季的54.7%上升至2012年Q1的68%,也就是將近七成都是iPad的天下(迷之音:你們在爭甚麼阿?天下第二嗎XD,感覺就像是NBA助攻排行榜上John Stockton的地位一樣),剩下的肉屑才是由Android系統吃去(Kindle也是採用Android系統,但不支援Google Play-就是過去的Android Market)。而且Kindle在去年策略的操作與產品的定位下,在Android排行榜裡面,也拿下了冠軍的地位(Kindle:我們還是不要跟iPad拼好了,我們自己來辦Android盃比賽好了)。根據comScore的報告,可以看到榜單如下:
   Kindle在Android的排行也占了一半以上(54.4%),第二名是韓國的Samsung Galaxy Tab。從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初步的論點,也就是Google在平板的Android系統中,似乎不OK。

   再拉大到包含手機的市場來看,在Android眾多的機海策略中,這樣的數字可能會再轉回來一點,順著上面那篇文章來看一下美國三大Operator智慧型手機的銷售占比
    在新的iPhone4S上市的效應下,Q4硬是拉抬超過Android,但實際上的占比還是要牽扯到手機持有數下的比例。且Apple在全球市場的銷售下,尤其在新興市場的銷售更加出色。

    但Android還是有它的問題所在, App開發者對於Android的興趣在減弱中,主因可能也是因為Android的機海策略,讓他有不同的規格與尺寸,讓開發上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調整。由下圖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開發者還是對於iOS系統的興趣比較大,Android似乎有下滑之趨勢。






    接下來就是胡言亂語時間啦,首先上面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甚麼事?主要都是在講Device賣得如何,不管是平板或者是SD。但對不同公司,上面的數字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就牽扯到每一家公司的Business Model了。有些公司是靠賣硬體賺錢,有些公司是靠賣軟體賺錢,有些公司比較屌的,就是兩邊都要賺(眼睛閉著大概也知道我在講哪家)。

    在這邊我們講到了軟體跟硬體,用江式邏輯來看這兩件事的話,那就分別代表理論上的Direct Network Effect與indirect Network Effect。快速的講解一下這兩個名詞,以後一定會常常出現。所謂的Network Effect就是指數量越大其產生的效用越大。那這邊再拆分出來Direct跟indirect,兩者在理論上的差別就是direct就是直接跟人數有關的Network Effect,indirect就是跟application有關的Netowrk Effect。

    所以在看上面的故事時,請記得背後還有軟體存在,也就是相對應的apple store、Google Play、與Amazon自己的商店。在這些王者要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其實在進入策略上就會考量到有比較多的Device就會帶來比較多的App用戶,有更多的App就會讓該系統更加茁壯,然後就會帶來正向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平台策略。如何讓一個平台Run起來就產生了所謂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通常就是雞跟蛋兩邊都需要做點操作,等到一定的數量(Critical mass)產生後,就會產生上述的正向循環。

    每一家公司玩這個遊戲的進入策略都不同,當然也取決與自己本身的 Core Competence。以當初Apple而言,主要還是Device太強了,夾帶著iTunes然後連結著apple store,開始席捲市場。Google則是透過Android系統,配合其他app的開發,進入這市場,而Device端就靠所謂的非蘋陣營去做,來搶攻這個市場。而Amazon的Kindle Fire也是類似的方式進入市場,去年底的大賣到今年的出貨量大幅下滑,裡面其實摻雜了很多原因,從36氪亚马逊第一季度业绩点评:销售很强大,但是利润空间过小來看,這是比較接近我看法的一個原因。你可以發現銷售很強大,但是利潤空間小(毛利低),主要的策略可能是用比較低價的價格(或者賠錢的價格),讓Device於市場上普及,等量夠多的時候,就是想要布局後面的軟體app相關收入(就是電子書的收入)。

   這兩者的意義上具有很大的不同,硬體端是越來越低的毛利,軟體則是可以維持比較高的毛利,套句Mr. Jamie說的話,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的電子業如果還是在繼續玩Device的遊戲,真的就是一直被砍的那一坨。但軟體的部分,其實我們都是有機會跟世界上的一流大廠相互競爭的(You must have faith!!)。

   明天我們可以試著將上述的資訊,再做一點假設進行試算,也許可以知道背後的故事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Hint:我自己想的是,到底他們是靠甚麼賺錢阿?到底甚麼才是他們的Core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